近年来,泰兴市司法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,聚焦打通基层法治建设“最后一公里”,通过法治素养观察点、立法民意征集区、村(居)法律服务顾问、法律明白人等特色载体,构建起 “法治宣传、民意汇聚、服务下沉、人才培育” 四位一体的基层治理新模式,为法治泰兴建设注入强劲动能。
一是培育基层 “法治细胞”,夯实治理根基。实施 “法律明白人” 培育工程,按照 “选、育、管、用” 全链条机制,累计培养骨干“法律明白人”1200 余名,形成 “一网格三明白人、一村一团队” 的普法格局。创新“三会合一”调解模式,组织法律明白人参与土地界址纠纷、邻里矛盾等现场调解,成功化解20年信访积案3起,相关经验获省级推广。组建园区“产业链法律服务先锋队”,选派21名法律明白人驻点企业,提供合同审查、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,帮助解决涉企纠纷70余件,积极推动常泰跨江融合法律服务模式落地。
二是畅通基层 “民声通道”,深扎民主根系。在各乡镇(街道)构建 “1 个中心站点 + N个征集分点 + N个采集微点” 的立法民意网络,覆盖全市城市社区、农村片区,形成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民意采集体系。中心站点设立 “民情小屋”,整合人大代表、法律顾问、司法所人员等力量,通过 “线上问卷 + 线下座谈” 双渠道,近三年,累计为《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(草案)》《江苏省食品安全条例(草案)》等 15 余部法规草案征集意见 136条,其中8条被采纳。在经济开发区设立“产业链法律服务室”,针对高端装备制造、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特点,组织企业代表参与《泰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办法(草案)》修订讨论,提出规范执法行为、创新执法方式、减少企业负担、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建议 12条,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。
三是把脉基层“法治需求”,开出治理良方。在全市17个乡镇试点设立12 个法治素养观察点,通过“定点监测 + 动态评估”机制,实时掌握基层法治建设痛点。依托长江生态廊道建设“法润江苏・法护长江”主题公园,设置法治互动装置、案例展示墙等功能区,年接待参观群众超2万人次,收集生态保护、乡村振兴等领域法治需求建议120余条,推动解决涉法问题35件。依托“援法议事”工作站创新“群众点单、专家配菜、法官评菜” 模式,针对土地流转、邻里纠纷等热点问题开展 “法治门诊”,累计化解矛盾123起,培育“法律明白人”28名,形成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”的治理格局。
四是定制惠民“法治套餐”,回应群众关切。全市362个村(社区)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,创新“固定服务日 + 流动服务车 + 线上云平台”模式,年均开展法治讲座 1744 场,解答咨询3000余次,服务质效评估优秀率达62.12%。针对家庭农场、承包种粮大户、苗木种植户等群体,定制《农村土地承包法》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》等专题课程,提供专业法律体检服务,帮助建立标准化合同模板,从源头减少纠纷156起。开通“泰有助”法律援助绿色通道,为困难群体提供“在线值班 + 远程审批”服务,今年截至目前,已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0余件,挽回经济损失284万元。